湿地旅游研究报告(二)

发布于:2021-12-07 17:43:46 来源: 世研指数

国内外乡村湿地旅游开发形式

 

(一)湿地农业观光类

 

结合规划地的农业背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构造规划区旅游的大地景观背景。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可种植农作物,通过艺术化种植手法,打造多彩、多型、多姿的特色化景观,规模化与精致化同在,营造绚烂且有震撼感的视觉景观,大大提升乡村湿地旅游的观光性。

 

同时开发农业观光、品尝、耕作及经济林观光、果实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的高效生态农业,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组建多区域的农业观光园,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的场所;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等,组织观光农业游,让游客在体验自摘自食的农耕生活感受田园生活的愉悦和精彩。

 

(二)湿地景观观光类

 

从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以其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是近年来湿地旅游中比较常见的模式之一。湿地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为大量的水生生物提供了安居之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生生物群落,素有“天然植物博物馆”和“鸟类的天堂”之称,又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基于湿地的资源优势,融合乡村元素,大力开发有乡村特色的湿地旅游。例如,利用湿地的珍稀鸟禽资源,以观光为目的,打造湿地观鸟基地,利用湿地植物如芦苇,营造浪漫、梦幻的湿地景观,通过各种景观的融合,形成水天一色、风光旖旎、千帆竞发、万鸟齐飞的仙境美景,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观光性。

 

(三)湿地娱乐体验类

 

基于规划地的湿地资源,结合乡村环境,开发具备地域特色的乡村湿地娱乐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活的体验需求。

 

乡村湿地旅游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水上运动及一些滨水娱乐活动上,如比较普遍的游船、水上世界、垂钓、莲花采摘、戏水等旅游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景区或是城市滨水娱乐活动,乡村湿地娱乐活动设施一般比较传统、接近自然,具备一定程度的乡土性,设施体量相比城市较小,以彰显乡村特色为主;在具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上,乡村湿地娱乐活动一般以轻松体验为主,不如城市娱乐活动惊险和刺激,整个娱乐活动体系较为舒缓、轻松、自由,更容易舒缓游客的身心疲惫。

 

乡村湿地的体验性一般融入在旅游的各个环节,但是体验性较强的主要包括农事体验、餐饮体验、住宿体验等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而是在整个过程利用了湿地资源或是依托了湿地资源背景,从而使项目更有特色和吸引力。

 

(四)湿地休闲度假类

 

湿地安逸、秀丽的感观美景和舒适、悠闲、温馨的居住环境,满足了都市游客躲避城市喧闹、烦躁和压力的旅游愿望,为游客营造了最佳的休闲度假环境,游客可以在此从事划船、钓鱼、观鸟、野炊、品尝特色农产品、体验传统农事活动等各种娱乐活动,在优美的环境中休息嬉戏,享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清晨,漫步田间,接受大自然的沐浴和洗礼,感受生命的气息;中午,品尝农家美食,享受农家之乐,感受农家的温馨;下午,参与农事活动,享受劳作的快乐;傍晚,沉浸于夕阳的余晖中,观看鸟雀回巢,感怀回归的温情,回顾人生的起起伏伏,思考人生的真谛;夜晚,仰卧于茅屋、草垛之上,观看璀璨星辰,任思念泛滥,纪念或是祝福远方的亲人、朋友,释放自我。

 

(五)湿地文化展示类

 

以不同的形式,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湿地旅游中,形成湿地内的乡村文化缩影,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的融合,达到丰富旅游景观、强化旅游影响力的目的,进而推动区域乡村湿地旅游的发展。

 

旅游购物活动,以及根据时节定期举办的乡村湿地旅游节庆活动,都是对规划地乡村文化的最大化、集中化和系统化展现,使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规划地的乡村旅游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增强其旅游影响力。

 

(六)湿地康体养生类

 

以乡村的体育竞技活动或部分农事活动为原型,改造、创新设计具备地方特色的乡村湿地康体项目,同时引进国内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乡村湿地旅游康体运动项目,并加以改造,形成规划地的特色康体运动旅游产品体系,突出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卖点,如乡村湿地野外拓展训练基地、运动竞技俱乐部等。

 

在乡村湿地养生产品的设计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地资源背景,充分利用具备养生价值的资源,多形式、多层次的设计乡村湿地养生产品,如泉养、食养、气养、泥疗、中医理疗等。以乡间的康体养生为主卖点,宣传和发展乡村湿地康体养生旅游。

 

(七)湿地科普教育类

 

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游客产生猎奇心理,吸引游客到湿地旅游。湿地旅游目的地是天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自然知识普及功能,能够最生动地向人们进行有关湿地和湿地保护的教育和宣传,通过相关旅游项目的设置,使游客在轻松游玩的过程中,通过参观和探索获得相应的地貌、气候、历史、生物等知识,获得有关乡村湿地居民生活文化的知识,是一种求新求知的学习型、参与性旅游活动。

 

(八)湿地保护与开发类

 

乡村湿地虽未面临诸如城市湿地那般大的外在压力,但是受地域位置和文化素养的限制,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和重视程度不够,村民又缺乏湿地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容易导致湿地的粗放式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过渡破坏,使得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时刻面临生态危机。

 

在此背景下,乡村湿地旅游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和改善这一点,增强地域内村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但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湿地环境的超载和过度负荷也有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崩溃,故,湿地生态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应当同时进行,应当受到同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湿地保护类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湿地生态缓冲区就是湿地生态保护的一道有力屏障,是实现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保证。湿地旅游范围内的湿地生态保育区就是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保证,包括湿地植物保护、湿地动物保护如鸟禽类栖息地和维护湿地生态平衡。

 

国外湿地开发案例

 

(1)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1、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6、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2)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案例简介: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经验总结:

 

1、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感受自然。

 

2、精心建造观测平台、观察屏幕、休息亭和行人道路,既便于游人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又有效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且不会过多干扰候鸟的生活。

 

3、用木头建造园内设施,设计原始道路,自然式繁殖花木,从而把对园内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点,极大地保持了园区的原始状态。

 

4、对园内的景观小品均进行了精致化的设计,用有趣的文字引导游客观察生态,同时在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模拟景观介绍,生动形象的展示园内景观。

 

5、在园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协助园内特殊生物物种的保护和调查,以及免费教游客绘画、艺术等技巧,既提高了湿地观光者的兴趣,又美化了园区。

 

国内湿地开发案例

 

(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杭州西溪湿地陆地绿化率高达85%以上,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属于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包括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个部分,素有“杭州之肾”之称。

 

案例分析: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还建有湿地科普展示馆,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多处设置观鸟亭,呈现出了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文化底蕴深厚。西溪民风,淳厚质朴。端午节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有“花样龙舟”之称。“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了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民俗。

 

经验总结:

 

1、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构建了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典范。

 

2、在设施的配套方面,在把握量的控制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性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极大的满足了既定的功能需求。

 

3、在业态布局方面,以打造杭州独特的生态旅游精品为目标,配套商业、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4、发展水主题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和和谐发展;以西溪湿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大力引进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西溪国家公园艺术家村落”,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完美和谐和相互促进;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湿地旅游,保存了农业生产元素,实现了农、渔业体验主题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完美和谐。

 

5、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在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2)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长条状地块,曾是上海工业产业时期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气的棕地。而现在这里成为了野生生物的天国、天然的大水操纵体系和都会故乡。

 

案例分析: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利用竹子打造公园的休闲栈道,回收并整合从旧场地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并将其用于新建筑,利用具有工业历史痕迹的残部断片打造悬空花园或是俯瞰平台,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利用生态友好型岩石重建防洪堤,构造高效的防洪系统。在这片稻谷作物繁茂、湿地植物丛生的城市农田中,人们享受着季节更替的美景:油菜花在春风中遍野绽放,向日葵迎着夏日艳阳灿烂盛开,稻花和着秋风徐徐飘香,三叶草在冬日里平添点点青翠,成为城市居民体验农耕农产的绝好去处。

 

经验总结:

 

1、在生态重塑的景观基质上,农业和工业的历史记忆与后工业生态文明相互交织重叠。其以一种生命系的姿态证明,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谱写了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赞歌。

 

2、景观设计师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改造成了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公园集生态雨洪调控、工业材料回收再利用、城市农业于一身,极大的解决了河水污染问题,实现了整治荒芜之地的目的,为受到严重污染的工业棕地注入了新的景观活力。

 

(3)香港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新界西北部、天水围新市镇北部,占地约61公顷。其中,访客中心约1公顷,为野生生物而营造的户外再造生境为60公顷。

 

香港湿地公园的原址是一片普通的湿地。香港政府在发展天水围新市镇的同时,计划用这片土地来补偿由于城市开发所失去的自然资源。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源自渔农署+现在的渔农自然护理署,及香港旅游协会+现在的香港旅游发展局,于1998年展开的一项有关把该生态缓解区扩展成为一个湿地生态旅游景点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的结论是可以在该生态补偿区发展一个湿地公园,而不削弱其生态缓解的功能。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可将此区域提升为一个集自然保育、大众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景点。它将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为特色,确保香港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

 

案例分析:

 

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从最初的规划,到公园的格局布置、具体设计,再到后期开园后的经管理模式,无不渗透着可持续发展与环保先行的先进设计理念。

 

湿地公园入口广场的面积、门头并不大,但设计较现代化。几何形的水池、小涌泉、树阵等,与我们司空见惯的类似郊野公园的入口不同。设计师通过景观小品的设置,对空间进行了巧妙的划分,形成了数个小而有特色的景观空间与使用空间。这样,即便入口广场的面积不大,游人也不会觉得拥挤,且小空间的划分使入口空间的感觉更加安静,与湿地公园所需要营造的气氛很吻合。这里是城市环境与公园环境的过渡区,宁静的氛围使游人即刻忘却了城市间的烦扰,以愉悦的心情来观赏园内美景。入口广场在材料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具有香港当地地域特色的用蚝、贝类的壳填充的花池五彩缤纷、趣味盎然。

 

户外小品的设计风格与整个公园环境显得十分和谐。整个公园内的亭、廊、厕所的设计,并没有一般城市公园所追求的景观小品的多样化,甚至有些单调。许多材料元素如百叶窗、木平台等在各处反复出现,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设计才更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特色,而不会喧宾夺主。同时,材料的选择也很环保,如百叶窗的设计可以达到遮阳的效果,观鸟屋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

 

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天水围地区的湿地,充分发挥了湿地降解水体污染、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优化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对天水围地区因城市开发而失去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补偿,缓解了米埔湿地核心区自然保护方面的压力。除此之外,香港湿地公园还充分发挥了城市湿地公园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为香港本地居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游览胜地,丰富了国际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为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通过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使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市民及游客支持湿地保护区的兴趣,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中心。

 

经验总结:

 

1、应尽可能地选择地域性的生物来营造湿地生境,不能盲目地因追求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生物的适生性。城市湿地公园并不是湿地博物馆,应用地域性的生物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且比较具有本土的代表性,如香港湿地公园的招潮蟹使游人印象深刻,每年公园还会举办关于招潮蟹的活动,招潮蟹俨然已成为香港湿地公园的标志之一。

 

2、对于城市区域中湿地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隔离弃置,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的技术支持,及后期的科学管理,实现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香港湿地公园将自然保育、教育、旅游、市民休闲娱乐等几种截然不同、甚至相悖的功能良好地结合起来,公园将人类活动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部分放在入口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同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的区域只占公园面积很小的一部分,公园的适度开放,在体现公园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保证了湿地核心区的生态平衡。

 

3、香港湿地公园为游客设计了溪畔漫游径、湿地探索中心、演替之路、观鸟屋、红树林浮桥等丰富的活动项目及体验方式,不同生境带给游客不同的体验。演替之路是一条位于开放大水面上的木栈道,木栈道的一侧设置了说明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荒废的湿地由开阔的水域演变成林地的演替过程,以及各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观鸟屋的设置,在不打扰鸟类生息的同时,给游客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虽然只能远远地通过望远镜观赏这些水禽,却平添了很多乐趣。由河畔观鸟屋、泥滩观鸟屋、鱼塘观鸟屋等处观鸟点所观赏到的不同类型的鸟,更丰富了这种体验。

 

4、香港湿地公园的义工计划,此计划旨在通过公众参与湿地公园的义务活动,宣传及推广保育湿地的意识,市民可以从义工工作中学习到生态知识、与新朋友分享自己的经验等,由此体会到保护大自然及服务社会的乐趣。这项计划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公园与公众的互动,值得学习与借鉴。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结合后期的运营管理设定功能和规划构思,对于由政府运营的具有公共设施性质的湿地公园或者是由市场资本投资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湿地公园,综合考虑他们对于湿地公园的后期管理和维护能力,防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无法达到既定的规划设计目标;同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那些“大江大湖”,更要去关注那些“细支末流”,使得整体的湿地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等等。

 

 


公司名称: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1号院3号楼38层

copyright © 2010-2021 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