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旅游研究报告(一)

发布于:2021-12-07 17:37:36 来源: 世研指数

据新华社报道,9月8日,国家旅游局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召开的全国旅游援藏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宣布了首批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名单。根据《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行业标准,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经由各省份推荐,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定后产生。包括四川省邛海泸山景区、黑龙江省扎龙生态旅游区、江西省东鄱阳湖湿地景区、内蒙古自治区敕勒川草原旅游区、西藏自治区拉鲁湿地旅游区、江苏省潘安湖景区、辽宁省盘锦红海滩景区、上海市东滩湿地旅游区、山东省洰淀湖景区和浙江省西溪湿地旅游区。在林芝市宣布,西藏拉鲁湿地旅游区、四川邛海泸山景区等10家旅游区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并颁发标牌。据介绍,此举旨在促进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和创新,推动湿地旅游和保护的融合与科学发展,建立规范的湿地旅游产业体系。

 

我国现有湿地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居世界第四位。目前已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密集分布在我国长江经济带,是其生态的命脉,同时维系着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湿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休闲,正成为人们学习知识、享受自然的好去处。多地兴起的湿地旅游发展较快,增长潜力较大,有望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蓝海。

 

湿地是什么?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的作用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供水源:

 

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补充地下水:

 

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

 

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保护堤岸,防风:

 

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

 

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6)保留营养物质:

 

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7)防止盐水入侵:

 

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8)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9)保持小气候:

 

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11)航运:

 

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12)旅游休闲: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13)教育和科研价值:

 

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我国的湿地分布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中国湿地分布较为广泛,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湿地类型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中国沼泽分布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高原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河流湿地因受地形、气候影响,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我国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湿地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人工库塘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等。

 

中国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湿地保护刻不容缓

 

据专家表示,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2.3%。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其中约10%的退化草地已沦为 “黑土滩”。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我国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性扭转。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的现状令人揪心,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如何守住湿地红线,让湿地不再“失地”?

 

2、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水平,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

 

湿地保护工程和中央财政湿地补贴协调推进,成为“十二五”湿地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期间,全国完成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5亿元,实施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等工程,初步形成了各类湿地恢复的模式。并将湿地保护纳入了全国水资源、水污染防治、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规划。同时,湿地保护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湿地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深入展开,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湿地将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力争将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据国家林业局获悉,今后5年,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控制湿地流失和破坏,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水平,使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得到不断增强。

 

2016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新建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行为。

 

3、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湿地被广泛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而且自然湿地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成为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起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万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黑龙江三江平原近80%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

 

4、生物资源大量丧失或退化

 

由于湿地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湿地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削弱,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使愈来愈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弱化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湿地生物资源面临过度利用的威胁,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等地区,滥捕现象十分严重,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近30年数据显示,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存在向沼泽化草甸和草甸方向发展的趋势。

 

5、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湿地环境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严重的威胁之一。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以及东部人口密集区的库塘湿地。污染湿地的因子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根据2003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结果,辽河流域综合评价水质为劣V类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1/3以上,超标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0%以上。受水源污染的影响,辽河三角洲潮下带海水质量部分属超Ⅲ类标准。大庆市主城区的20个湖泡,19个为劣V类水质。

 

由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水库是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

 

6、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在防洪治涝工程,在湿地周围挖沟排水,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以及注重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严重威胁湿地的存在,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三江平原挠力河排水渠系发展迅速,到2000年已达到9 760条,长9 811km,排水控制面积达到3 782.1Km2。为了保护洪河、前锋及鸭绿河三大国有农场,浓江上游修建了浓鸭排干,使得浓江流域703.86Km2汇水面积的来水直接排入黑龙江,导致了下游洪河自然保护区来水量减少。

 

湿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制度不断强化,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让我们摆脱“失地”的黑环,一览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湿地美景!

 

湿地的建设

 

湿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地区已经将湿地建设当作了重点工程。就拿四川省西昌市来说,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仅邛海湿地打造,一个工程共六期建设就投入近40亿元,其中湿地植被恢复和湿地周边鸟类生境恢复就达到了5亿。

 

《湿地公约》: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

 

1996年10月公约第19届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现已指定国际重要湿地49块,总面积405万公顷。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 〕89 号),这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新成果,为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

 

发展“湿地+”的旅游模式

 

如何科学地开发湿地旅游,如何通过生态的方式,唤醒沉睡的湿地并造福百姓、促进发展,成为最关注的话题。

 

湿地旅游的经营,不等于文物旅游的经营,不等于实物旅游的经营,不等于文化旅游的经营,要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效益。在李世宏看来,湿地要转化成资源、资源要转化成产品、产品要转化成市场,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旅游的产品,一旦做成功了,就一定是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有综合效益可图。

 

在保护的前提下,湿地旅游究竟能有哪些内容吸引游客的眼球呢?仅仅是观鸟吗?单一形式的湿地旅游显然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多种消费、多种产品组合在一起,发展“湿地+”的模式。

 

 


公司名称: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路1号院3号楼38层

copyright © 2010-2021 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0544号